第(2/3)页 郭斌一路追击,对黄巾军的破坏力更有了个全新的认识。所谓的黄巾军,其中虽然有不少身强体壮的男子,这些人一看便知是粗通武艺的江湖汉子,皆是黄巾军主力无疑。可绝大多,不过是刚刚放下锄头,典田卖地,走投无路的可怜农民罢了。 这些人一个个皮包骨头,面色蜡黄,见郭斌麾下的骑兵凶神恶煞般奔涌而来,虽然吓得两股战战,口~唇发干,连跑的力气都没有了,却犹舍不得丢下手中的锄头或铁锅。显然,这是他们逃荒途中仅存的一点儿家当了。 郭斌心中不忍,他自从穿越之后,自一开始便未曾经历过一天苦日子。创业之初,他便得到了郭家庄族长郭永的全力支持,虽然伏龙山庄的生活不甚富裕,却从未短了吃喝。到后来带人到山中打猎,每天满载而归,心中喜悦,虽然累得不行不行的,却从未觉得生活艰辛。 后来他首次进京,所交游的除了皇亲国戚,便是名门弟子,一切的吃穿住行都是这个时代顶尖的水平,所谓知民生之多艰更是无从谈起了。虽然他曾多次往返于京师与阳翟县,对民生之疾苦亦知道一点,却多是匆匆而过,将之看作不甚与自己想干的事情。 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汉朝的贫苦民众过得是如何凄惨,他们奋起反抗地主阶层的层层重压,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郭斌更加知道,毫无纲领可言的黄巾之乱不可能取得成功,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靠不得黄巾军,靠不得当今朝廷,能靠的只有自己。 而目前的郭斌所能做的,也只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这些可怜的百姓做一点事情罢了,比如说将手下七百人所携带的干粮拿出来,用大锅烧了粥饭,让这些可怜之人吃一顿不太饱的饭。 这边一开始埋锅造饭,逃窜的黄巾军溃兵竟也慢慢聚拢过来,都抻着脖子,眼中的渴望毫不掩饰。 看到这一幕,随行的关羽默然无语,暗自忖度:“关某人若非碰到主公,恐怕也会沦落到这步田地。唉,哪里有天生的反贼?不过是肚子饿了,老百姓实在是过不下去罢了。汉室倾颓,必欲才德兼备之人,方能救民于倒悬。主公仁义无双,爱民如子,当今世上,恐怕再无一人可及得上主公了。” 随行而来的戏志才、郭嘉、荀彧也都是默然不语,只帮着郭斌指挥众军埋锅造饭,赈济一干黄巾溃卒。 荀彧生在颍川荀家,那是实实在在的阀阅大族的嫡出公子。从小锦衣玉食,读的是孔孟韩老,学的是帝王之学,哪里真的见过成千上万流离失所、嗷嗷待哺的饥民?历史上的荀彧虽跟着曹操,更多的还是处于家族上的考虑。毕竟荀家根基就在颍川,而颍川便是历史上曹操安置汉献帝的所在,许昌城便在长社东南方不远处。 不过,曹操为人虽然心性阔达,不是拘泥之辈,可毕竟行事多有出格之处,性情也是多疑喜忌,非是一代帝王的正道。郭斌以为,格局不够宏大,恐怕也是曹操最终未能一统全国的重要原因吧。若是曹操能多行光明正大之事,少一点隐私算计,恐怕荀彧便不会极力反对他称帝,而最终造成荀彧被迫自杀的惨剧。总的来说,荀彧还是一个心怀梦想之人,他心中所怀的,便是天下百姓,是大汉朝的基业。 而如今早早地便投效郭斌,看多了官场上的手段诡计、魑魅魍魉,见识了郭斌的爱民如子、仁德无双,想必荀彧对于大汉朝廷的愚忠会慢慢消除,而更多地将关注点放在国计民生之上。这也是郭斌一直努力在做的,不过他所要影响的不只是荀彧,还有包括戏志才、郭嘉、徐庶、赵云、关羽、张飞、陈到等手下的一干文臣武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