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黄巾之乱 第一百六十二章 军议-《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当下忙起身道:“阎先生所言不错,张角虽然身死,城中尚有十几万黄巾精锐,断然不可小觑。况且人公将军张梁尚在城内,此人是张角的堂弟,身份仅次于张角与张宝兄弟二人。斌曾多次与其交手,此人非但武艺高强,心机智谋亦是不可小视,更是太平道创始的三人之一,料想其在黄巾军中必颇得人望。若真的以为张角一死,广宗城内的黄巾军便可以任人鱼肉,怕是要吃大亏。”

    阎忠见郭斌如此说,眼中精芒大放,心中满是赞许。他原本以为,郭斌年纪轻轻便得任高位,又是屡战屡胜,骁勇异常的宿将,定然是趾高气扬,听不进不同意见的。况且,当初郭斌兵围朱儁帅帐之举,他更是看在眼中,因此适才那一番话也说得极是委婉,就是怕郭斌听了心中不舒服,否则便可直言:“张角是否真的死了,尚需要进城确认,岂可听信此人一面之辞?”了。

    哪知郭斌竟完全不理会适才话中对自己的质疑,一切以大局为重,反而劝说皇甫嵩不要莽撞行事。阎忠心里暗道:“此人有勇有谋,不骄不躁,智计非凡,异日必将成就一番事业。”

    听到阎忠和郭斌此言,中军帐中的众人顿时停止了议论,许多人也不由得懊悔万分。

    皇甫嵩久镇边地,此时得任中郎将,负责剿灭黄巾军主力的重任,手底下的幕僚自然没有一个草包。适才或许尚未意识到,可经过郭斌与阎忠的一番提醒,哪里还不晓得其中的轻重和利害关系?因此,都暗暗后悔自己适才的表现过于轻佻了,在中郎将心中怕是要减分。

    看了郭斌与阎忠的一番表现,皇甫嵩心中也不由得暗暗点头。阎忠老成持重,此言正是有理,难得的是郭斌年纪轻轻行事便如此谨慎稳妥,卢子干的眼光果然是没得说。

    皇甫嵩是亲眼看着郭斌带领七百越骑营新兵冲击长社城外的黄巾大营的,便是身居场外,都暗暗心惊,那可是二十万大军,长达几十里的大营啊!敢以七百骑冲击,郭斌的胆子可真是大得可以!

    或者是这一场战役太过震撼人心,郭斌在皇甫嵩的眼中一直是骁勇善战的猛将形象,而不自觉地将其智计和谋略忽视了。

    当下,朗声道:“此言正合我意,那么该如何试探城内动向,还要劳烦各位拿出一个方案出来。”

    听闻皇甫嵩此言,一众幕僚均在心中长长地舒了口气。郭斌则暗暗佩服:“皇甫嵩这话说得漂亮,既未追究在座众人的责任,更是一句话便将众人适才的失态遮掩过去,下面大家都要努力表现,为了拿下广宗城献计献策了。看来这人啊,无论原来是多么耿直无私,只要身居高位,定然不是只管往前冲的二愣子。先前是何进,如今是皇甫嵩,但凡得任高位并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的,没有一个易于之辈。”

    皇甫家多出名将,皇甫嵩之父皇甫节曾任雁门郡太守,久为边将。皇甫嵩的叔叔皇甫规是东汉名将、凉州三明之一,与张奂、段颎齐名,文武双全。皇甫规早年曾任郡功曹、上计掾、郎中等职,为泰山太守时,成功平定叔孙无忌起义。后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多次击破、降服羌人,并缓和汉羌矛盾,官至护羌校尉。 有文集五卷,已佚,《全后汉文》录有其文。

    而皇甫嵩自己也是久镇边地,汉灵帝曾以公车征辟他为侍郎,迁任北地太守。可见皇甫家虽是将门世家,族中子弟却多是文武双全。

    皇甫嵩手下的一众属官,也俱为能吏,久经战事,否则如何能辅佐他屡次得胜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