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门生故吏-《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一番话,说得众人直点头。

    郭斌见众人听了进去,心中安慰,继续道:“况且,人之心,最是欲壑难填,保不齐皇甫将军没有反心,而是手下之人为了谋得更高的权位,为了那从龙之功,撺掇、乃至逼迫皇甫将军。”

    关羽大声道:“主公所言在理,定然是如此!”

    郭斌何尝不希望事实如此?皇甫嵩对自己的包容和看重,明眼人都看得见。若非身为官军主帅的皇甫嵩看重,当初在长社城外兵围朱儁帅帐的事情虽然要不了他的命,可也得脱一层皮。而且皇甫嵩对郭斌可谓言听计从,虽然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在里面,可郭斌知足。

    单说长社城外的近二十万黄巾降军以及广宗城内的黄巾军主力降军的安置,皇甫嵩虽然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着想,可最终都是按照郭斌的建议,将他们流放到塞外了事。目前下曲阳的十万降军的安置方法也正在积极磋商,如无意外,他们的命运也是流放塞外。

    要知道,这三个方面的黄巾降军加起来,其总人数达到了近五十万!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长安城“户八万八百,口二十四万六千二百”。也就是说,身为西汉都城的长安,其在籍的人口也不过二十四万多。也就是说,皇甫嵩这一念之仁,挽救了两个长安城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各个精壮,便是女子,体格亦超过寻常人甚多。

    在这个人口即生产力的时代,这些人可都是极其珍贵的财富啊!

    目前,有了这源源不断的人口注入,张世平与苏双在塞外建城的工作进行得极为顺利。他们利用这些劳动力,又建设了两个新城,互相拱卫,互为掎角之势,其控制范围向外扩展极大,或者可称为另一方面的开疆辟土了。

    目前这三个城市虽然有中原豪族源源不断地粮草支持,可毕竟运输成本太高,自给自足方是长久之道。因此他们开始在塞外烧荒,在三座城池护卫得到的地方开拓荒地,引水灌溉,并广泛栽种树木,以期防范风沙。想来到了明年,粮食的供应就可大部分完成自给自足了。

    这还是多亏了张世平与苏双二人长期在乌桓地界行商,在建城之初,后期人口增多的问题也考虑在其中。他们所挑选的地方有河流经过,水草丰美,却是因靠近长城而没有乌桓人在此聚居,因此于安全上也较有保障。

    通过这塞外三城的建设,郭斌与中原豪族的联系也大大加强了。最初在塞外建设的城池,一切从简,力求先将架子搭起来,故目前已然投入使用。以中原的茶、盐、美酒等消耗品换取塞外骏马、牛羊、毛毡的生意极其火爆,而朝廷所派遣去收取的商税,也为剿灭黄巾之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一切已然初具雏形。

    看到颍川郡豪族支持黄巾军降卒在塞外建城,投入虽然不小,其收益却是极大,中原各地的豪族坐不住了。他们不可能到广宗前线找郭斌,便派人前往颍川联系荀彧,以期能够与郭斌合作,共同参与塞外建城的生意。

    经过郭斌的授意,荀彧代表郭斌与一众豪族达成了协议,然而其收益虽较之颍川豪族虽少了许多,却也称得上是暴利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颍川豪族近水楼台,又是在郭斌崛起之初便有亲密联系的,有些甚至是早就与伏龙山庄有过合作的,他们得利也是无可厚非。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