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九章 手段-《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丁原点点头,道:“不错,潜阳有古人之风,此举不在当年班仲升之下!”
班仲升,指的是班超。所谓“投笔从戎”以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典故,说的便是他。他的长兄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也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
郭斌听了,只有笑着连连逊谢。
此时,戏志才开口道:“忠有一事不解,不知当讲不当讲。”
郭斌看了他一眼,尚没有说话,一旁兴趣正高的丁原便开口道:“志才有何事情,但讲无妨。”看来,戏志才前来太原这几天里,与丁原相处地还不错。金子到了哪里都会发光,戏志才学识卓越,思虑周祥,为人又极谨慎,得到丁原的赏识,也丝毫不会出人意料。
见丁原如此配合,戏志才道:“适才主公所言,要在太原城外建一处榷场,以之与匈奴人进行贸易。可是这处榷场要建在何处?要怎么建?以什么样的名义建呢?”
王允看了他一眼,没有说话。郭斌却为他的一句话暗暗叫绝:“这个军师的表现要给满分,此次与匈奴人的贸易,其他的都好说,最难得的,就是这个榷场的建立。”
丁原摸着下颌的短须,道:“唔,这确是个问题。”
戏志才道:“若是建在太原城外太近的地方,匈奴人定然不会放心,那么榷场的意义便也不存在了。可若是离得远了,在安全上又势必需要加大投入,维护的成本极高。另外,这个榷场的名义,也不好定啊!”
其实,戏志才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这榷场名义的事情。榷场的选址固然重要,其维护的成本也是考量的重要因素,可是对于财力雄厚的伏龙山庄,乃至整个颍川郡利益集团来说,这点儿成本相对于自身极大的体量和对匈奴贸易的丰厚利润来说,实在是连九牛一毛亦算不上。
所谓听话听音,王允这种人杰更是闻一知十。当下很是配合地道:“若是以朝廷的名义,又是要上报天子,朝中诸公又是要诸番商议,朝廷同意后还要拨运物资,半年之内能开工便算是好的。更不要说其间各处官员上下其手,谋取私利,层层盘剥了。”
张杨道:“此言正是!不过,若是以侯爷的私人名义,在太原城外修建一座庄园的话,便不会这么麻烦了。”
郭斌连忙摆手道:“不可不可,朝廷大事,岂可以我的名义来做?郭某又岂能占朝廷这个便宜?”
丁原劝他道:“潜阳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匈奴人最是反复无常,若是榷场长时间无法动工,谁知道他们会否背弃与你的约定?北宫伯玉若是不计前嫌,给他许下好处,甚至以金珠财物为诱饵,诱其背反朝廷,那可真就是天大的事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