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章 塞外之战(八)-《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随即,“咚!咚!咚!”的鼓声响彻云霄,随着鼓声响起,谷口两侧的山坡上便哗啦啦地抛下了以网兜盛着的无数形状怪异的铁制品。
若是在平日看到这么多铁制品,和连只有高兴的,因为大汉朝廷为了抑制草原民族的展,限制其武装力量,便对草原施行了铁器禁运的政策。不只是像铁质刀剑这样的兵刃,便是铁锅、铁勺,乃至铁制的五铢钱都严禁流出塞外。
而现如今,当看清楚这些铁制品的样子时,和连心中剩下的却只有惊惧。因为这些铁制品不是别的,便是铁蒺藜。
铁蒺藜是我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在战国时期,它便已经被广泛用于战争了。《六韬·虎韬》记载:“狭路微径,张铁蒺藜,芒高四寸,广八寸。”这种兵器,最适合使用的场所,便是狭长的道路。
这种铁蒺藜为镔铁锻成,共有四个芒刺,每相邻的两个芒刺呈一百二十度角。因此,只要随手撒在地下,便必有一个芒刺竖直向上。因其刺尖如草本植物“蒺藜”,故名。在古代战争中,多将铁蒺藜洒在地上,用于迟滞敌军行动。在秦汉以后,这种特殊的武器,已经成为军队中常用的防御器材,除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布设外,部队驻营时,也在营区四周布设。因此,在以防御为要任务的塞外三城之中,铁蒺藜的储备量是极惊人的。
如今数量庞大的铁蒺藜便撒在升龙谷中,顷刻之间已然将谷中鲜卑骑兵原本就所剩无几的度优势抵消殆尽。无奈之下,和连手下的精锐骑兵们只能下马应战,因为若骑在战马上,便成了活动的靶子,山上的汉军若是以箭矢或滚石攻击,那便是当其冲。
在山上观察哨中的郭斌,便由和连手下这些骑兵在铁蒺藜扑面而来后的第一反应,便可瞧得出,这些人个个儿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
从他们不慌不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这些精锐骑兵并没有因为突如其来陷入险境而乱了阵脚,若是心理素质差一点,遇到这样的情况便直接炸营却也并非虚言。这些鲜卑骑兵们知道,目前虽然身处险境,可升龙谷两侧山坡毕竟并不甚陡峭,只要下马之后爬上山坡,便可将伏兵打得落花流水。
此时的郭斌,心中暗暗庆幸没有与这些鲜卑精锐骑兵们面对面交锋。自己手下的黄巾降军,若是在草原上与这些精锐骑兵交手,最大的可能性便是一个交锋便会瞬间落败,因为两者完全不在一个等量级上。
和连清楚地知道自己手下士兵的战斗力,他之所以敢于轻易地便进入升龙谷,战略意义上的原因虽占了一大半,可手下士兵的精锐程度却是使他敢于做出如此决定的根本原因。因为塞外三城之中不过有几千黄巾降军组织起来的巡城兵丁,便是缓急之间临时征召,其士兵的训练亦远远落后于己方。因此,便是塞外三城在一路之上安排了伏兵,亦不放在和连的眼中。这是他潜意识中的认识,也是他身为鲜卑大单于的自信。
见鲜卑士兵们纷纷下马应战,他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将身子隐伏在战马身后,一边竟擎着弯刀、顶着牛皮盾牌,向坡顶攻来,郭斌心中暗暗佩服。不愧是鲜卑大单于直属的精锐,无论是应变能力还是心理素质,较之目前自己手下的近两万黄巾降军,不知要强到哪里去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