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八章 农业-《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就拿阳翟县来说,以郭斌在阳翟的影响力,由赵云担任阳翟县令,掌控县中自然是极容易的。而若是由朝廷指派个县令过来,如果没有郭斌的支持而又想要掌控县中的话,可说难上加难。
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与盘踞地方的豪族相比,朝廷任命的官员,其地位反而是处于劣势的。况且如今朝中买 官 卖 官如此猖獗,却在客观上促进了官员的流动性。因此,官员们便是有心,却也很少有人可以在极短的任期内,形成与地方豪族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相抗衡的强大实力。
如今郭斌尚未上任,便在郡中有了如此影响力,实属不易。
郭斌道:“长社我已经看到了,文若大才,将这贸易城经营得风生水起,甚合我意,那阳翟县中如今又是如何呢?”不怪郭斌这么问,荀彧不在阳翟,算是旁观,反倒能看得通透。况且他为人正直,眼光又极敏锐,看问题往往能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听听荀彧的意见,往往能有意外的收获。
荀彧道:“子龙为人正直,处事公平,爱民如子,兢兢业业,由他掌控县中大局,正是恰当。徐元直谨慎睿智,才高当世,本非一州一县所能拘束得了的,用在阳翟一县,自是游刃有余。司马德操醉心教育,其手下研究室中人才济济,马钧之流所研究各项技术,虽终非儒门大道,却总是利国利民之术,单单一项滑轮组的应用,便着实起了大作用。”
郭斌听得连连点头,对于荀彧的评价,郭斌心中很是安慰。不是说他不相信赵云、徐庶等人的忠心和才干,既然他将自己的根本交给这二人,自然便是全心全意地信任他们。郭斌心中极感熨帖的,是荀彧对于司马德操研究室和马钧所进行的研究的评价。
在此时士人们的心中,工商业始终都是末技,是极上不得台面的。贾谊在《论贵粟疏》中说:“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这非但是朝廷自古以来的政策需求,更是由此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生存永远是居于首位的,人类对于摄取能量的需求,与动物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维持生命存续的最根本条件。其次才是保暖,诸如衣物、躲避风寒与曝晒的住所等。至于尊严、荣辱,乃至礼法,这些都是在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的产物了。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一个人穷到必须依靠要饭来维持基本生存需求时,尊严是极微不足道的。所以,对于所谓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之类的歪理,郭斌是不信的,除非这个乞丐当真是个月入过万的专业人士。
正是因为在这个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农作物亩产极低,甚至连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都极困难。为了避免发生饥荒,从而形成威胁政权存续的大动乱,足够的粮食便成为每一个政权所必需的战略储备物资。
然而,由于农作物亩产极低,为了踅取每亩农田中极为有限的剩余价值,动员更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便成了最为简单便利的手段。有人会说了,既然亩产不足,那么多开发点农田不就行了?反正此时这么多田地闲着,放火烧荒不就行了?
这就需要算一笔账了,以如今种植农作物的方式,烧荒固然不难,可是总要播种吧?种子哪里来?对于后世的普通人来说,一袋子小麦或者小米用来做种子,或许是颇不瞧在眼中的,可对于此时的大多数农民来说,种田用的种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这么一袋子粮食,可能便够一家人一个月的嚼谷了。
另外,既然要播种,总要挖个坑埋点儿土吧?如今铁质农具已经基本普及了,可是普通老百姓所用的,多还是木制的耒耜,所谓的铁质农具,不过是在农具的尖头上包一层铁皮罢了,哪里有如今这种全是镔铁所制的全铁农具?这种品质优良的镔铁,用来打制刀剑都嫌奢侈,更不用说用在农具上了。
工具的落后,便会导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在这个生产劳动多依靠人力的时代,既要赶上农时,又需尽可能多地开垦农田,还要量力而为,以免过多开垦而造成青黄不接,一个人的生产能力便总是会受到极大限制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