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颍川官场-《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因此与刺史处境极为相似的,督邮亦受到各县令的敌视。为了保证独立性和拼劲儿,监察人员一般由年轻而官秩低的官场新秀担任,因为他们没有官场上那么盘根错节的关系,不会因为瞻前顾后而不敢作为,而一旦惹出来乱子,上面又可极方便地撇清关系。这是中国古人的政治智慧,后世的御史、清流,就是这么个规矩。
督邮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只能由资历浅、甚至刚刚步入仕途的官场新人担任。这些人无论是年龄还是资历,较之县令都要小得多,是名副其实的后辈,可只因为其工作的特殊性,许多头发斑白的县令都要对其高接远送。后世极著名的陶渊明所谓“不为五斗米折腰”,指的便是这种不顾长幼尊卑的人伦之礼的政治现状,陶渊明是不想向娇纵蛮横的小辈低头罢了,与李白所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是有本质区别的。
郭斌刚被任命为颍川郡守,如今上任不过一月,各县的主官尚未归心,手下能直接掌控的不过三两个县城。若是此时便迫不及待地派遣督邮下去,无疑会惹起各县主官的反感和敌对情绪,造成不必要的内耗,极不划算。况且,自伏龙山庄时便建立的情报系统,如今已经借着阳翟县乃至颍川郡的买卖极速扩张,不要说颍川郡中的消息,便是整个天下的消息,怕是比天子得到的都要迅速。因此,颍川郡中若是真有县令贪赃枉法的,便是没有督邮,郭斌亦可精确地知晓。目前看来,若是非要在颍川郡设立督邮一职,那便颇有点多此一举了。这种可以制约各县的手段,非要到关键时刻,方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至于司马徽,他本没有出仕为官的意思,如今又沉溺于教授学生、研究学问而不能自拔,便未曾安排具体职务。可即便如此,以他在阳翟县学中的地位和阳翟县学毕业生迅速“占领”颍川郡下级官吏的速度,其日后在郭斌集团中的地位怕是不会低于戏志才。
王允虽然名声高,学问好,可他如今毕竟不适合过于高调,况且以其身份,怕也瞧不上郭斌手下刀笔吏之类的小官。因此便一直跟着司马徽研究学问,教授学生,郭斌也没有透露出想要聘其为幕的意思。
而郭嘉年纪尚幼,目前只在幕中担任从事,平日里起个参赞的作用,其主要任务还是学习。郭斌对这个幼弟的培养,可谓不遗余力了。
除了这一干文官,郭斌麾下的一干武官自然也是各有封赏,不过相对于文官来说,便没有那么复杂了。
赵云依旧担任阳翟县令一职。郭斌注定是难以在阳翟县城中安定下来的,他重生后虽曾率军南征北战,可毕竟时日太短,对此时的具体国情认识亦颇不足,因此,他需要到处走走,增长见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国情,当然收慑人心,招募英才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在黄巾之乱中,郭斌率军征战在外,只留赵云镇守阳翟,极为稳当,也很令郭斌放心。赵云是郭斌的师兄,关系匪浅,兼之武功卓绝,行事谨慎,为人又极为谦厚忠诚,这一年来很令众人信服。阳翟县是颍川郡首府,一干衙门都在县中。让赵云担任阳翟县令,总揽县中事务,实际上在郭斌离开的时候,便是由他总揽整个颍川郡的政务。赵云身份特殊,资历老,声望高,由他作阳翟县的中流砥柱,正是合适。
郭斌虽有了开帐设府的权力,可他手下却并未有朝廷允准的直属官军,唯一受到朝廷认可的,不过是越骑营罢了。即便如此,越骑营还成为了郭斌的护卫队,朝廷也不再给他们发放粮饷补给。正是这么一笔糊涂账,才使得朝廷不用破费一文钱,便可借着朝中各大臣的手养着大军,这是天子刘宏玩弄的一点儿小聪明。
然而,正是刘宏的这种布置,造成了郭斌对于手下武将安排的尴尬局面。张飞在黄巾之乱前便是越骑营的军司马,在黄巾之乱中屡立战功,在塞外更是接连阵斩六员鲜卑大将,声名震于漠北,就是这么醒目显眼的功劳,除了朝廷金银财物上的赏赐,郭斌愣是没有职位安排给他,导致张飞直到如今还是在军司马的位子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