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粮价-《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郭斌听了粮价,心中大惊,愣在当地。那青年见郭斌没有说话,便点头哈腰地一步步后退,待退了五六步,方扭转身飞也似地跑了。
关羽面色阴沉,在郭斌身侧,道:“主公,没想到这番禺城中粮价竟如此之高,莫不是城中有什么变故不成?”顿了顿,又加了一句:“唉,城中的百姓要遭殃了。”
郭斌点点头,阴沉着脸没有说话。
即便是在东汉末年,但凡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城中也有着数量庞大的非农业人口。城中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虽然也有,却不过是少数,人数最多的,还是小手工业者和靠着出卖劳动力生活的力夫。他们大多没有土地,没有或仅有极少的固定产业,基本就是每天赚多少吃多少,一日没有活干,便一日没有东西吃。
而粮食,是关系到每一个人基本生命和生活需求的根本,粮价平稳是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和谐的根本前提。而粮价一旦出现大的波动,则必然会给城市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因此自古以来,粮价便是衡量社会是否稳定,人民生活是否丰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无可否认的是,粮食的价格作为市场价格的中心,其变动也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便是战乱、天灾,当然还有人祸。毫无疑问,与战乱伴随的,往往便是粮食价格的上涨。
从史料可以看出,汉朝的三次粮价大波动,分别发生在:秦汉之交、西汉末年和新莽时期、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几次改朝换代的大规模战争,无疑均造成了天下粮价的大幅度上涨。
在秦始皇时期,粮食的价格基本维持在“谷石三十钱”的水平(即谷子每石要三十钱),《史记·货殖列传》中也记载道:“(粮价)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所谓农末俱利,指的是无论是卖粮食的农民还是买粮食吃的工商业者,都可获利。
史书记载:“汉文帝躬俭约······谷石至数十钱,上下饶美。”毫无疑问,此时的粮价是正常的,生活在汉文帝时期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想来也是颇高的。因为老百姓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粮食,那么剩下的钱就可以用来改善生活质量了。套用一个后世的概念,那便是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可见,我们的老祖宗凭借对日常生活常识的总结,在汉朝便已经懂得这个道理了。
只是东汉时期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不如西汉时期稳定,东汉时期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相继执掌朝政,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因此,东汉时期的物价水平,较之西汉时期要普遍高一些,谷粟的价格通常在百钱以上。
同时,每个朝代总是在立国之初政治清明,越往后则愈加混乱而腐 朽,汉朝也是如此。反应在粮价上,便是整个汉朝,包括西汉与东汉两个朝代,粮价的水平都呈现上升趋势。然而,即便是如今因为黄巾之乱和连年的大旱而导致粮价上涨,阳翟县与长社县中的粮价也保持在一百一十钱左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