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
            
            
            
                
    第(2/3)页
    但富裕的时候,一天一个成年人吃上二十斤红薯,都不一定能吃撑着——红薯和大米、小麦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否则我们的主粮怎么可能数千年来都是大米和小麦?
    因此,想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是非常不容易的。
    你不可能所有的老百姓都按照现在专人那样的精耕细作,然后每年还有各种自然灾害,还有各种人为因素等等……
    这就需要天下的官员们,对此以最虔诚的态度来推广和监督。
    一是让老百姓们尽心尽力的去种植红薯,只要第一年让他们看到了红薯的惊天产量,那么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艰辛,他们都会坚定不移的去种植红薯。
    第二是让官员们监督那些士绅地主们,还有那些小吏们,不许他们在其中干涉老百姓们种植红薯。
    红薯收成之后,更不允许任何人借此来有更多的摊牌。
    劳役和税赋,历来都是老百姓身上的两座大山。
    即便是这样的大山少不了,但朝廷还是希望能尽可能的减少老百姓的负担。
    说白了,至少要让他们活下去。
    如果能让他们吃得饱,那么就是万幸了。
    但你别看红薯的产量这么高,这么容易让老百姓的粮仓堆满,但它又不是万能的。
    不然的话,清末的时候,红薯、玉米、土豆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都有,为什么老百姓们还是过得很苦,饿死的一堆接着一堆呢?
    还是在于各种天灾,各种人祸。
    天灾我们不能控制,但在太平年间的时候,人祸却可以尽可能的控制。
    为此不但是绣衣卫要好好的工作,柳铭淇之前提出的“督察组”的模式,也很快的得到了丞相、六部尚书等人的赞同。
    有着这么一群热血青年来监督,比起那些老油子来说,效果当然要大得多,起的作用也要积极得多。
    本着这样的想法,这些由翰林院士子们组成的监察组,已经在这个月月初的时候,就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前往各个省份督察了。
    ……
    从大朝会下来,已经是快到了晚上。
    中午的时候,大家只是随便吃了点蛋糕、点心,外加牛奶等简单食物,去了一下厕所,便继续谈论。
    柳铭淇给大家都准备了椅子。
    这也是他的一个改变。
    没有必要一大把年纪了,还要在朝堂上面站好几个时辰,这纯粹是折磨人。
    对于这一点,虽然一些道学之士说了几句,但大部分的人还是支持的。
    不少人还觉得这个年轻的皇帝果然是和别人不同,很是敢于打破一些东西。
    正因为皇帝年轻,所以在讨论的时候,许多人都敢于说话,这固然是带来了不少的纷争,却也可以让大家的思绪得到拓展。
    但这也有一个坏处,那就是很吵闹。
    以至于柳铭宥回到了御书房,脑袋都有些嗡嗡的。
    可这还不是他结束工作的时间。
    因为几个丞相已经跟着他走了进来。
    大家还有一个事情没有谈论。
    那便是今年和乞颜交换的那些马牛羊,具体该怎么处理。
    乞颜为了这一千五百万石粮食,绝对是下了血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