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敕书-《重生东汉末年》
第(2/3)页
在天子下敕书之时,郭斌正与袁绍、曹操在杨赐府上做客。袁曹二位可谓借了郭斌的光了,能够出入杨赐府邸,并由老爷子亲自接待的,并非家世好便可以的。袁曹二人当初也曾随着家中长辈前来拜会过杨赐,却多被当成后生晚辈,言谈之间也绝口不谈政事,便真的好像邻居家的长辈一样,言笑不拘。
就像新中国的几位领袖一般,他们也喜欢亲近年轻人,喜欢与年轻人谈天说地。然而,这仅限于闲谈,若是一旦涉及到国家大事,他们的气质会陡然一变,从一个慈祥和蔼的邻家老者转变成叱咤风云的政治家。而当次时,任是如何胆大妄为的“熊孩子”也不敢放肆。
如今,袁绍与曹操在面对杨赐的时候,也是如此。
小时的他们,是以邻家小朋友的身份前来的,虽然当时他们已然十几岁甚至二十几岁。而如今,他们真的以自己的作为和才华而被杨赐所赏识,这时候出入杨赐府邸才真正称得上是荣耀。
袁绍是汝南袁家的长公子,虽然自服父母之丧后便隐居在京师,一直未曾出仕,却为营救党人和对抗宦官积极奔走,着实做了许多事。而曹操祖父虽是宦官曹腾,却早已在政坛销声匿迹。曹操自从出仕之时,便一直是以忠君爱国,勇于任事,处处与宦官作对而名震京师。在任洛阳北部尉时,曾设无色棒,以违禁夜行之罪将天子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处死。
因此,对于这两位年轻的俊杰,杨赐那是闻名已久,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不得其便。而如今有了郭斌作由头,正好将最近京中名声极重的少年三杰齐聚,慰勉鼓励后辈的同时,也向外面表明一下姿态。
在戏志才派人前来杨府招郭斌回府接圣旨之前,众人正在讨论一件如今在京中闹得沸沸扬扬的案子。
案子的主角,名叫王允。就在不久之前,张让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王允治罪下狱,哪里知道,正赶上南宫被烧,天子下诏大赦天下。这本是常有的事,大赦天下本就是天子惯用的手段,用以施恩罢了。
今年,朝廷既将祸乱天下的黄巾之乱平定,又赶上南宫被烧,天子便起意要大赦天下,而王允正在大赦范围内。哪知刚刚恢复刺史原职的王允尚未离京,便又被治罪下狱,这前后隔了不过十日。
因为是如此明目张胆的诬告,而且这个名字又这么熟悉,郭斌便特别留意了一下。在了解了王允的生平之后,郭斌几可断定,这个王允就是《三国演义》中施美人计,以貂蝉笼络住董卓的爱将吕布,并最终将董卓刺杀的王司徒。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王氏家族是山西的名门望族,世代担任州郡的重要官职,在当地影响很大,威望颇高。中平元年,黄巾军祸乱中原,刚刚征召为侍御史不久的王允,被朝廷拜为豫州刺史,征辟尚爽、孔融等名士担任其从事,率领重兵讨伐黄巾军。
虽然同属南路军,郭斌却从未与其打过照面,盖因郭斌与南路军共事时间不长,便奉了皇甫嵩的将令,急匆匆地北上支援卢植,而王允则忙着剿灭豫州残贼,因此,二人擦肩而过。
在受降的过程中,细心的王允从农民军中搜查到一封中常侍张让的宾客所写的书信,信中涉及一些与黄巾军有关的内容。张让是当朝掌权的大宦官,权势很大,极受皇帝宠爱。王允也不计较利害关系,他怀疑张让与黄巾军私通,便进一步追查,把其中的具体细节全部揭发出来,并且写成奏折上奏皇帝。
不要看当时的王允是豫州的刺史,便以为他权力有多大。
“刺”者,检核问事之意。秦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汉承秦制,在地方上也设了监察御史用以监督刺问地方官员。后来,其名称几经改易,至东汉末年,称为刺史。
简言之,刺史便是类似于如今的中央检查小组,用以帮助天子体察下情。因此,凡是能担任刺史之人,也定然是天子极信赖之年轻耿直的官员。因其所监察的区域极大,为防其尾大不掉,便常常以位卑之人担任,因此,刺史的官秩仅为六百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