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现在的关键问题,就是你们的发电成本以及产能。” 对于张星扬来说,这些数据一直都在他心里。 告诉孙老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目前的发电卫星项目,主要是由卫星建设成本,以及地面接收端成本两部分组成。” 张星扬说起这部分内容。 无论是孙老还是陆正和,都十分认真地听着。 好像是小学生听老师讲课一样。 “卫星建设成本,包括卫星本身的成本,以及发射成本。” 发电卫星本身其实是非常昂贵。 单单一颗卫星,就价值超过十亿! 发射成本要略微低一些,大概在一亿左右。 “卫星方面全部加在一起,大概需要花费十二亿左右。” 张星扬面色如常地说着: “当前,这一颗卫星作为实验型号贵了一些。 后续继续发射的成本,大概能够降低一些。” “具体能够降低多少?” 陆正和有些迫不及待地问道。 孙洪涛有些不满地看了陆正和一眼,批评道: “等小张说完,别老是插嘴。” 陆正和有些不太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这才重新坐好。 “小张,说说吧,能够将成本降低到多少。” 张星扬好看的眼睛,微微眯了一下说道: “大概能够降低到九亿左右。” “这些都是无法节省的开销。” “固定接收端的投入要稍微低一些,大概需要三亿。” “整体加起来,前期投入大概在十五亿。” 其实这之中,最大头的投入还是微波-电能转化器。 氮化镓作为第三代半导体。 受限于目前的工艺水平,价格还是居高不下。 如果刨除掉这部分,其实其他的成本大概只有现在的一半。 大概不到八亿。 “那这要多长时间才能够回本?” 陆正和还在皱着眉头在心里盘算,孙洪涛直接问道。 孙老知道,张星扬肯定是计算过的。 “以目前的电价计算,完全体的电力卫星,大概需要十年左右回本。” 张星扬略微心算了一下,报出了一个数字。 十年。 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可能算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投资周期。 但是放在新能源领域。 这个时间,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短。 以风力发电为例,一台装机容量为7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的回本时间。 在二十年以上! 太阳能电站的平均回本时间要短一些。 但是也普遍在十年左右。 现如今,看起来明显投入更加巨大的太空发电项目。 竟然也只需要十年就能够回本。 这对于孙洪涛和陆正和来说。 算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 而且这还是只是目前这一颗电力卫星的回本时间。 如果后续的卫星成本还能够降低。 回本时间,甚至有可能被压缩到七八年左右。 这对于两人来说。 完全等得起。 “刚刚你提到,单颗卫星的功率极限大概在三万多千瓦。 这个数字还能够提升吗?” 孙老在思考了一阵之后,问出了一个张星扬意料之中的问题。 “目前我们还在进行更大功率的发电卫星研发工作。” 张星扬点了点头道: “其实仅仅是太阳能板和卫星结构方面,想要继续做大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问题其实出在了卫星的核心技术,微波-电能转化器上。” 太空之中的低重力环境,让卫星结构强度的要求低了不少。 想要继续扩大卫星的大小。 结构上并不难。 甚至他们能够在卫星四周挂上超过一百片的大型太阳能发电板。 “为什么这么说?” 两人对于电子技术都不是特别了解,有些疑惑。 “目前转换器的工作功率,已经近乎于达到了极限。” “除非我们将内部的线管全部换成超导线路,否则仅仅是发热问题就极其难以解决。” 发电卫星的热循环系统,是它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热量散不出去,那么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热堆积。 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 但是在漫长的时间之内,它会将卫星的核心温度加热到一个难以接受的程度。 第(2/3)页